【生涯专论】生涯理论与实务的新观点-生涯流动:希望中心取向的生涯发展
0
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 TCDCA on 2015-10-10
郑晓枫 / 法鼓文理学院生命教育硕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
We all have possibilities we don’t know about. We can do things we don’t even dream we can do. –Dale Carnegie
生涯流动与心理学所提及的心流不同。心理学的心流(flow )是指全神贯注于有兴趣的事,处于一种浑然忘我,且时间停 置的状态。“生涯流动(career flow)”乃Niles、Amundson及 Neault(2011)在《Career Flow: A Hope-Centered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》一书中所提及,基于希望中心取向的生涯 发展模式(the Hope Centered Model of Career Development, HCMCD),意旨个人生命中所遇到的总总工作经验,包括正向 经验和负向经验。
来自越野单车之旅的隐喻
“生涯流动”的隐喻是发想于作者在加拿大温哥华菲沙河岸 (fraser river)的越野单车之旅,当越野车在湍急的河流中进行 ,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潮流,有急流(rapids)、静止(still waters)、漩涡(eddies)、平缓的潮流(steady currents)、 崎岖(twists)、蜿蜒(bends)不同的状况,身历其境就会感 受时能胜任、时而具挑战、时而超过负荷,时而简单无趣。如同我们工作上遇到的许多不同经验,有些时刻觉得任务简单、 有时超越负荷,有时觉得能轻松掌握,这些多元的工作经验, 如同溪河中不同的潮流,称为“生涯流动(career flow)”。
每个生涯流动都形成了个人的生命,相对的,每个经验对生 涯发展都是重要的,它们提供了环境的回馈让我们了解哪些需 要改变、哪些部分可以维持现状。我们若能有效率地掌握时而 顺遂,时而充满挑战的生涯旅程,将能从容面对其中的正向和 负向处境。许多人对生涯抱持着不真实的期待,期待寻找最好 的工作机会,带来高度的工作满意、生命意义和生涯目标;但 无论工作的状况多么正向顺利,仍然会遇到挑战。因此,迈向 最大工作满意或成功,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(realistic attitude )和培养因应挑战的技能。
对自我和对生涯的觉察(awareness)可以协助我们更有效率 的掌握生涯发展,刚开始需要时间厘清问题,再慢慢聚焦:有 时我们忽略了可能性,因为我们怕自己无法因应挑战;有时证据皆已显示需要改变,但我们却否认事实。如果我们没有将工 作经验想象成生涯的流动,就会错失重新建构生涯的机会。由 此,我们需要专注来进入更多觉察,专注在经验、外在环境的 回馈及内在对话(inner dialog),这会使我们更清楚自己未来 的目标和生涯发展。全人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历程,包括兴奋、 无趣、信心、焦虑、爱、恨,就像不同面向的生涯流动,在过 程中不断厘清我们真正在乎的价值。倾听你过去的生命经验, 就能更有系统的开展有意义和正向的生涯机会。
生涯流动的内涵
以Albert Bandura的人类主体论(human agency theory)为基 础,生涯流动的内涵包括希望(hope)、自我省思( self-reflection)、自我澄清(self-clarity)、愿景(visioning )、目标设定/计划(goal setting/planning)、执行/适应( implementing/adapting)。其中核心的概念是希望感,希望感 能让我们洞见意义性的目标,帮助个人在任何状况下看见可能 性,且付出行动,不轻言放弃。Snyder(2002)将“希望”定 义为达成目标之路径策略的觉察能力,以及使用这些路径策略 的自我激励思考(agency thinking);简言之,在确认个人想达 成的意义目标,发展具体策略和行动;而此目标必须是有意义 、可达成,但仍具有适当的挑战性。
运用自我觉察启发省思
自我省思(self-reflection)是确认自我的想法、思考、行为 及因应环境的能力,包括专注在你和你的世界。可以问一些问 题,例如:什么对我是重要的?我真正享受的是什么?我喜欢 使用什么技巧?我想发展什么技巧?现在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吗?我对未来有一个远景吗?也可以运用隔离(time out)进行 自我省思,去思考我是谁、你正在如何活着,以及未来你希望 如何生活。让它变成一种如常的练习,并记录下这些想法,在 回答这些问题时,你已经在逐渐的自我澄清。自我省思与自我 澄清是相关连的,自我省思聚焦在思考一些问题,自我澄清则 是在于回答关于你和周遭环境问题的历程,这个过程是持续不 断的,没有终止。
从不确定中逐渐自我澄清
自我澄清(self-clarity)的核心就是自我了解,更有效率的 发展生涯,就像一幅影像,从暗室到画面逐渐清晰的历程。所 有的开始是从自我觉察(self-awareness),也就是说当你了解 我是谁之后(例如人格特质、需求和技能),就能更清楚知道 生涯目标,并且会愿意努力达成。这是一个历程,但许多人在 一开始就急于寻找“确定”;但拒绝“不确定”是人生掌控权 的一种假象,它让我们丧失挑战。自我澄清后才能进行生涯决 定,因为你会知道自己要什么,该往哪里走。
由自我特质和优势聚焦生涯愿景
客观的部分,使用一些具有信、效度的标准化心理测验来了 解自己的兴趣、性向及人格,确认自我特质( self-characteristics);就职场现况来说,透过询问职场人、网 路资料,或担任相关工作的义工,都可以获得实务经验讯息。 就主观经验来说, Mark Savickas(2005)认为早年的生命经 验对建构未来生涯计划是重要的,特别是早年负向痛苦的经验 影响未来的职涯发展。我们也会依据早年生命中的角色楷模( role model),在未来追寻类似的生活模式。因此从过去的生命 经验中找到意义,并转化成未来的生涯方向,是确认生涯目标 的方法。除了生涯决定,建立生涯行动所需要的优势也相对重 要,而这些发展性技能通常是角色楷模所拥有的优势,对个人 而言就是你现在在哪,及未来要去哪。
生命提供了我们无限的学习经验,在持续成长与发展中产生 新的兴趣,发展新的技能和价值观,当你专注在自己是谁、将 变成谁,就会获得更多的讯息来掌握生涯流动。自我了解后, 进入生涯远景(Visioning)阶段,生涯愿景就是脑力激荡未来 的可能性后,确认所希望的结果,更实际的定位生涯愿景。此 生涯愿景奠基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,具个别化且达成性高, 包括短期目标、长期目标和步骤计划。在拟定计划与执行( implementing)时更能分阶段落实。
保持弹性与适应
个人弹性(personal flexibility)是指为了因应变化而改变, 且能够适应、能胜任新的角色,剔除旧的角色(Herr, Cramer, & Niles, 2004, p. 127)。在环境与自我的互动中,对新的讯息保 持开放,增加新的策略或改变目标等,重新适应生涯中新的角色。
生涯流动理论之评析
根据生涯流动,我们体悟生涯就像人生百态,没有一份工作 持续顺利,也没有一个人永远低潮;当我们真正的涵纳人生本 有起落,就能从林林总总的经验中获得启发,滋养未来。生涯 流动强调每一个过去的经验都有其意义,回首,在过程中不断 省思与澄清,在堆栈的经验中重新认识不断成长的自己。就如 同正向心理学(positive psychology)中所提到,基于感官愉悦 生活(pleasant life)之上的是有意义的生活(meaningful life ),意义之于个人,是更真实的快乐。我们必须先从生命的本 质中透彻的了解自己,不断的内在对话并参考外在真实环境的 讯息,在交错的综合互动中形成真正的自我和生涯目标。而当 中不稳定是一种常态,就如同骑越野单车在溪流中会遇到湍急 ;不稳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契机和自我超越。在不稳定和变化 中,若我们能运用“个人弹性”因应变化,顺势调整生涯目标 ,就会让我们在过程中抱持高度的希望感,以及定义更贴近真 实的愿景。
华人文化中,我们多半采用外在环境的讯息作为生涯的主要 参考,例如哪个行业出路较好,就一窝蜂追求,这意味着对生 涯不确定的隐忧。我们强调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一份稳 定且能养家糊口的工作,是一切利基的根本;较少透过内在自 我省思和澄清,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,因为不确定要付出庞大 的风险。如同生涯理论提及,我们本能性的拒绝挑战,因为我 们总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克服。许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,不知道 自己要什么,往往对于毕业有未知的恐惧和担心,想依照自己 的兴趣,却又怕辜负长辈的期待,在生涯抉择中辛苦地摆荡。 生涯流动的概念让我们了解,从未知到已知就是一个历程,需 要透过不断的省思来清晰自己,需要时间、需要等待,更需要 酝酿;生涯阻碍和挑战是人生之必经,即便挫折经验也会带来 人生的礼物,因此,从内到外大胆地倾听自己的召唤(calling ),再参考环境或客观条件所勾勒的生涯愿景,才能激发出更 多的动力与热情。
人生的定心丸不限于一份稳定的工作,而是能因应生涯中的 各种挑战,Synder的希望感理论告诉我们,当你定义出属于自己 的目标,才有努力前进的动力。因此,未来思考生涯发展,除 了人境适配、角色发展、人格特质等外,我们可能更大胆的回 到初心:“我是谁,我想要往哪里走⋯”。
参考文献:
Niles, S. G., Amundson, N. E., & Neault, R. A. (2011). Career Flow: A Hope-Centered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. Boston, MA: Pearson.
Snyder, C. R. (2002). Target article: Hope theory: Rainbow in the mind. Psychological Inquiry, 13, 249-275.
Savickas, M. L. (2005).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. In S. D. Brown & R. W. Lent (Eds. ).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: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(pp. 42-70). Hoboken, NJ: John Wiley & Sons.
Herr, E. L., Cramer, S. H., & Niles, S. G. (2004).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soan (6th edition). Boston, MA: Allyn & Bacon.
—